第二看臺
柯懷鴻本報記者謝開飛
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福建迎來新使命。日前,該省印發《福建省開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創新驅動發展試驗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以國際化視野匯聚境內外科技資源,推動境內外科技成果在閩加速落地、轉化,提升福建在全球價值鏈位置,支撐引領“海絲”核心區建設。
沿著“一帶一路”倡儀提出的戰略方向,福建正吹響加速新時代創新驅動發展的號角。
“創新方陣”加快崛起
“科技型企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載體和技術創新的主體,特別是創新企業集群化正成為當今世界科技經濟發展的重大趨勢。”福建省科技廳廳長陳秋立說。此次《方案》也提出,建立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新機制,加快構建以創新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為主體的創新企業集群。
在福建,一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福建省創新型企業,主動融入全球創新體系、逆勢而上,正成為福建打造“創新雁形方陣”、引領產業加快轉型升級的主角。如網紅獨角獸寧德時代打造由國家專家領銜的研發團隊,攜手美國、德國等科研機構合作解決一批行業關鍵難題;行業龍頭企業安踏建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省企業重點實驗室,新研發的雙承、冰膚等產品成為企業增長的新動力……
同時,近年來福建實施企業研發投入分段補助政策,除廈門市外,全省7個設區市首批共計431家企業獲得預補助經費1.14億元,經核算的企業研發投入總計達到81.4億元;設立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專項資金,給予入庫備案企業高不超過200萬元的獎補等。此次《方案》進一步提出,以創新為主引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新產業、掌握新技術、構筑新平臺等,統籌優化區域創新布局,推進海絲核心區全面創新發展試驗。
打造科技成果轉化特區
《方案》提出,構建海絲協同創新網絡,打造科技成果轉化特區,拓展提升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6·18)、國家技術轉移海峽中心的平臺功能,加快建設多層次的技術(產權)交易市場體系,吸引境內外創新資源聚集。
開展全方位的技術轉移區域合作,是構建海絲創新互利合作共同體的關鍵抓手。作為全國LED行業唯一的國際創新園,福州國家半導體照明國際創新園從設想萌發到項目落地,演繹了福建國際技術轉移工作的一段傳奇。
“5年前,通過省科技廳搭建的獨聯體技術轉移福建站點對接,鴻博與白俄羅斯國立工業大學等簽約共建福州國家半導體照明國際創新園。”鴻博光電負責人介紹,該創新園已落地福州國家高新區,擬建設研發片區、企業孵化器、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等,吸引以色列、俄羅斯等沿線國家企業入駐參與建設。
“近年來,依托國家技術轉移海峽中心這一重要平臺,省科技廳創新以用為導向的產學研結合機制,引進國際技術轉移協作網絡福建站點、獨聯體技術轉移福建站點等26家境內外入駐機構,集天下智慧而用之。”福建省科技廳副廳長游建勝介紹,海峽技術轉移公共服務平臺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方式,為境內外企業、高校、科研機構,開展各類技術轉移成果轉化提供服務,形成“互聯網+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新業態,在今年“6·18”期間推動一大批國內領先的重大技術項目成果在閩落地,科技支撐、引領經濟發展作用凸顯。
建設30家閩臺科技合作基地
國內LED龍頭產業立達信與臺灣晶元光電合作,共建大陸首個海峽兩岸光電照明產業聯合研發中心;東南汽車與福建省汽車工業集團及臺灣中華汽車合作共建東南汽車研究院,技術互補、成果共享……福建與臺灣一水之隔,具有對臺前沿樞紐的先天優勢。此次《方案》也提出,鼓勵兩岸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業共同在閩設立研發機構等,共同解決兩岸共同關注的重大科學和關鍵技術問題。
“立達信擅長綠色照明產品,晶元光電專注于‘芯’,可謂是強強聯合,實現優勢互補。”福建省科技廳副廳長周世舉說,該研發中心既借鑒了臺灣在高技術產業化方面豐富的經驗,也充分發揮了福建企業日益成熟的科研和生產配套能力。
下一步,福建省科技廳在引進先進技術落地轉化、合作研發等方面,將全方位加強閩臺科技合作,加快建設30家閩臺科技合作重要基地;推進泉州晉華集成電路存儲器生產線、廈門聯芯集成電路制造等一批閩臺合作重大項目實施。
陳秋立表示,將緊緊抓住國家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契機,堅持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同步發力,著力先行先試,加快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創新驅動發展試驗,集全球創新資源為福建所用,推動海絲核心區建設取得更大成效。